千亿房企的虚名藏着多少造假的戏码
摘要: 近期一波楼市宽松政策让紧绷了一年的房地产行业终于松了一口气。抛开冗繁的套话,剥开华丽的表面,我们试图从房企业绩、资金运转、业务模式、行业前瞻等多个维度来还原当下最真实的行业现状。
2019年来的太快。
近期一波楼市宽松政策让紧绷了一年的房地产行业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这也意味着2019年的市场将迎来变化。
不同的判断,带来不同的选择,导致不同的结果。每个周期来临之时,房企都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。
抛开冗繁的套话,剥开华丽的表面,我们试图从房企业绩、资金运转、业务模式、行业前瞻等多个维度来还原当下最真实的行业现状。
【真心话VS大冒险】在2019年带你读懂房地产!
根据克而瑞发布的房企业绩排名,2018年有30家房企入围千亿。新晋成员包括阳光城、中南置地、富力地产、正荣集团、金科集团、中梁控股、中国金茂、融信集团、远洋集团、蓝光发展、祥生地产、雅居乐、荣盛发展。
新晋千亿房企多半业绩增幅超70%
根据克而瑞数据,可以看到,尽管都是首次进入千亿俱乐部,13家房企中,有些今年在加速,包括阳光城、富力地产、金科集团、中国金茂、融信集团、远洋集团。这些房企业绩增幅均高于2015-2017年平均业绩增幅。
其中一些房企在前几年扩张过快,今年业绩增幅有所减缓,比如中南置地、正荣集团、中梁控股、祥生地产、雅居乐、荣盛发展。
不过,在2018年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,新晋千亿的平均业绩增幅62.23%仍远高于前30强的平均业绩增幅45.53%。与前30强于2015-2017年平均业绩增幅62.89%的高速扩张幅度保持接近。
上述数据说明今年在前30强房企降速的同时,除雅居乐、荣盛发展外,大部分千亿房企仍在快速扩张。
其中,除雅居乐、荣盛发展、正荣集团外,其他新晋千亿房企的增幅均高于50%,金科、金茂、祥生的业绩增幅更是高达80%以上。
榜单业绩相差百亿 多房企疑存业绩造假
近年,每到年底,各种房企业绩排行榜接连公布。一位房企人士表示,除了前十头部企业,后面的业绩都可以购买,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秘密。
而千亿,作为二阵营房企争相竞逐的门槛,也最容易产生造假行为。
对比克而瑞、中国指数研究院及亿翰智库今年的榜单,新晋千亿房企中流量金额差距最大的是中梁控股,最高统计数据与最低统计数据相差166.3亿元。其次是正荣集团相差154.6亿元、金科集团相差129.9亿元、蓝光发展相差129.3亿元。
实际上,2017年的房企业绩排行榜中,就出现了与财报披露数据差距过大的问题。
比如正荣集团2017年克而瑞公布的流量金额为910亿元,而在其随后的业绩公告中,全年实现销售额为701.53亿元。
融信集团2017年克而瑞公布的流量金额为703.1亿元,而财报数据显示融信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金额502亿元。
今年各家财报尚为披露,排行榜是否仍对业绩有所夸大,还需再次核对。
除了在排行榜业绩数据上注水,为挤进千亿阵营,还有些房企不惜在营销端造假。
有业内人士称,某新晋千亿浙系房企在2018年让员工购房,待到2019年公司再进行回购,以此来冲2018年业绩。
“这种做法越来越常见,融创上海公司也曝出让员工买房,都是为了冲业绩。”一位房企人事称,一些房企是给员工定销售指标,完不成将会关联年终奖发放及晋升、调薪,实在不行就自己购买,公司可帮忙找消费贷。还有一些房企是让员工先购买,之后可以提供一次更名机会。为了冲业绩,各公司创新出了多种办法。
千亿含金量缩水 房地产告别论规模时代
“百强”、“千亿”,这些曾经耀眼的光环正在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失色。
据悉,在排行榜业绩排名被“注水”后,“千亿”规模已经无法成为房企融资的金钥匙。
“我们不看排名了,水份太大,别看几千亿销售额,实际没啥利润。我们主要看财务指标。”一位信托经理称排行榜中,权益金额水份也很大,已不具参考价值。
船大难掉头,房地产告别了躺着都能赚钱的时代,资本更看重的是房企的真实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,千亿规模不再具有说服力。